1)第一百九十八章 理学之争(中)_大明求生记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这种中性男子可不是明朝才有,魏晋兴起,大宋光大,大明继承,男人涂脂抹粉,熏香剃面、褒衣薄带,头上插花的比比皆是,这些人都有着相当不错的家境,都是站在家学渊源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声望。

  整天喝酒服散放歌,到后来这些高雅的文艺都玩腻了,变成明朝版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。

  说是晋武帝时期,石崇和王恺斗富,两人都用尽最鲜艳华丽的东西用来装饰车马、服装。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,常常帮助王恺。他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,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,世上很少有和它相当的。王恺把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,石崇看后,随手拿铁如意敲它,马上就打碎了。王恺既惋惜,又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,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。大要大吵一通的架势,而石崇轻描淡写说:“不值得发怒,现在就赔给你。”于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,三尺、四尺高的,树干、枝条举世无双,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;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。王恺自感失落。

  一句“未若柳絮因风起”,东晋才女谢道韫的巧思才情走进了无数人的心中。从中也得以管中窥豹见得《世说新语》是不同于正史的闲情故事,名士风流。而在这部“名士底教科书”的德行雅量,品藻容止背后,古人对服药的痴迷或许是这惊才绝艳,不可一世时代的黑暗脚注。

  五石散的雏形源自于东汉张仲景,在其《金匮要略》中已经得见。而何晏对张仲景的药方进行了改进和调整,为己所用。并且在他之后,吃药之风开始滥觞起来。

  在陈寿的《三国志》载:??“(何)晏尚主,又好色……晏性自喜,动静粉白不去手,行步顾影。从这里可以看出何燕好色,而且颇为自恋。而五石散恰恰有补身壮阳,美容增白的功效,这恰恰符合何晏的要求。

  当何晏耽于情色,忙于享乐,而导致体虚乏力,便想着求药,从古书上看了这方子,加以调整,作用于自己身上,觉得颇有疗效,便常以为之。何晏是当时名士,有学问,善言谈。在《魏氏春秋》日:“晏少有异才,善谈《易》、《老》。而其出生也颇有来头,是汉末豪门大族,朝廷显要何进的孙子。何晏显赫的身世决定了他无论做什么都会被受人的关注,而其又善于清谈,姿容甚美,更容易让人相信他所说的。啊,这就是名人效应啊。

  接着王弼、夏侯玄两人效之,这两人也是当时名士。所谓“三人成虎”,即使服用五石散有着极强的副作用,一不留神便会浑身发热而死,但有了他们三人带头,当时的贵族名士们都趋之若鹜。一个人的行为发展成全阶级,乃至全民性的行为,光靠“名人效应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l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